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运动损伤名人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运动损伤名人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午之败,非战之过,而是败于当时的国家体制。
至于甲午海战的细节,当年的一部《甲午风云》在编剧的立意方面就有问题~抛开争议性人物李鸿章不谈,整个电影中,除了邓世昌和丁汝昌,其他人全成了孬种,特别是对刘步蟾的丑化尤其明显,例如这部电影里海战中是刘步蟾擅自改了丁汝昌的军令、刘步蟾在两军遭遇时候还死咬对方是美国舰队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作为丁汝昌负伤后甲午海战的实际指挥官,刘步蟾的表现至少是及格的;而后来威海卫被围,定远舰遭日军鱼雷艇偷袭不得不自沉,作为舰长刘步蟾选择了与舰同沉,没有投降,身为军人,刘步蟾已经尽力了,但独木从来都难支大厦。
至于***问题,如今已经基本上有比较清楚的考证了~即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时候,如定远舰、镇远舰这两艘7300吨级的铁甲舰,所用的炮弹很多还是订购军舰时候德国方面所赠送的,当时出厂时候的炮弹还是以杀伤对方舰员为主目标的铁砂弹,里面有黄土很正常,且甲午海战时候也没有所谓的炮弹不够用的情况,这方面纯属虚构。
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加工的产物,何况是在当时的时代,因此《甲午风云》只能是作为“故事片”来看。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若有不妥,欢迎指教。
真实存在的。
炮弹装药分两部分,一种是炮弹壳里面的发射药,用于把炮弹弹头发射出去,二是弹头里面的装药,用于高爆炮弹,炮弹命中目标后爆炸,杀伤目标。而还有一种炮弹弹头是不装药的,目的是穿甲,打穿敌舰舰体导致漏水。装沙子是为了给炮弹弹头配重,保持飞行轨迹的稳定,而不是宣传中说的弄虚作***弄些劣质炮弹。
装沙子的穿甲弹威力弱于高爆弹倒是对的,不过高爆弹太贵,自研又不成功,只能高价进口,而穿甲弹可以自制,所以北洋舰队携带穿甲弹多于高爆弹就是应有之意了。
电影《甲午风云》是作为一部政治宣传片来拍摄的,里面的诸多情节多有虚构,尤其是炮弹里全是沙子,一群水兵在甲板上锉口径等情节。据说,这部电影播出后,差点引来国际官司,德国的老牌兵工厂曾扬言要状告片方。
以德国人的严谨,是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的。而我们却一向以最坏的方式来诠释帝国主义。需知德国的兵工厂几乎都是私有企业,人家一向以信誉为第一原则。因此,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再者说来,北洋水师自成军以来就很少添置进口***。海军的经费不是被挪去给光绪皇帝结婚,就是给慈禧太后修园子。李鸿章觍着脸去找翁同龢,翁尚书就是不给钱。那么,水师的这些炮弹从哪里来呢?
大多数的***来自李鸿章所开办的江南制造局。于是,整个北洋水师装备的只有少数进口***,而且还是北洋水师成军之时装备的。而江南制造局所造的***,很多都出现了问题,不是打不响,就是口径不对。
以镇远和定远两艘主力军来说,装备的是300毫米口径的主炮,这种口径的炮弹甚至江南制造局都没有生产的能力。而炮弹填沙是为了增加其重量,并不是说从炮弹里倒出沙子就一定是哑弹。总之,中日之战大清惨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武器装备的问题。
电影《甲午风云》,带着比较浓厚的反封建,反帝国色彩,所以会有炮弹里倒出沙子的情况。注意,我前面看见有人说是实心弹,其实也不对,应该是炮弹没打响,倒出来发现里面装的不是火药而是沙子,进一步反映当时清朝的***——收了贿赂,竟没有抽查欧洲买来的炮弹好不好用;也说明当时列强的阴险狡诈,互相勾结,提供劣质炮弹。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作为提供炮弹的德国,提供的是优质的穿甲弹(即实心弹)和爆破弹(即开花弹)。和中国的***贸易,在德国看来,与其它贸易一样,只不过做生意,只要你付款,我就保质保量的交付货物。但当时的大清,确实昏庸透顶,德国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和运输船,可是大清早该半年前就付的货款却迟迟不到位,最后是日本准备要开战了,李鸿章才不得不通过外交,让德国先交货再付款。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本来就远,而且日本早就封锁了海上通道,根本就来不及等到炮弹运到,甲午海战就打起来了。
甲午海战,也不是如同电影里一样,大清一败涂地,事实是,海战从早上打到晚上,北洋舰队虽然劣势,但一直交战没有完败,反倒是日本看见天黑,担心自己离本土过远于己不利而先行撤退,北洋水师还乘机追了一段。
但甲午海战后显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大清在这一战里,完全没有昔日***海军的强势,完全是露出了老迈无力的颓势,没人是傻子,至于该如何瓜分大清,那就是接下来看谁手快的事情了。。
炮弹填砂是训练方式,发射高爆弹训练如果用实弹一是贵二是危险,但如果发射空心弹,由于差异,弹道是不同的起不到训练作用,所以填砂配重,至于为啥带着训练弹上战场,个人认为三种可能性,一是被奸商所坑,这个可能性应该不高,毕竟这么个坑法,基本等于不想做生意了,二是官兵素质太差,带错***,但考虑北洋水师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所以也不至于如此不堪,第三当时北洋水师很可能是在训练中被紧急抽调去护航的,与日军遭遇对北洋水师是个意外,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至于电视剧中的倒沙镜头应该是后人打捞出弹头后发现里面是砂子,没有明白人在现场,于是不知哪位文人就开了脑洞,进行艺术创作了。
有一个梗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是说东北军的,说东北军在冬季打仗之前第一件事不是查点装备,而是憋尿。为什么要憋尿呢?因为东北的天气太冷,上了战场之后,零下三十四度的室外气温,直接能把枪栓冻住!任你力气再大,也拉不开……怎么办呢?直接滋一泡热尿上去,冻住的枪栓就化开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梗而已,诸君千万别当真。真要是滋炮尿到枪栓上,零下三十四度的气温,一会儿就全冻上了,搞不好冻得更死!这个梗主要是为了说明冬季的东北太冷,连***的枪栓都能给冻住,位于东北最北的黑龙江自然更加如此。杨子荣烈士当年打虎上山的威虎山在哪里?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代管的县级海林市!离清朝的流放重犯的“人间地狱”——宁古塔不远,都在同一个县!那里的冬季有多冷,不言而喻……
不管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梗是真还是***,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东北的冬季冷得能把枪栓冻住!这一点不仅是奉军、东北军,当年东北野战军、四野的部队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光是***,***如果不贴身存放,枪机也可能会被冻住。而杨子荣烈士的牺牲,恰恰就是因为东北冬季极其的恶劣天气。
在剿灭了“座山雕”匪帮之后,杨子荣烈士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着享清福”,而是立即投入到了追击匪首丁焕章、郑三炮的战斗之中。就在与敌人狭路相逢之时,杨子荣烈士毫不畏惧、果断地举枪向敌人开火!奈何,东北三四十度的严寒冻住了杨子荣烈士配枪的枪机,直接导致了***无法激发……最后,杨子荣烈士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的两年之前——1947年,年仅三十岁!如果不是东北冬季的极度严寒,杨子荣烈士或许就不会牺牲,他必定还会续写孤胆英雄的***人生,为党、为祖国和人民立下更多、更大的功勋!而这一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辽沈战役和东北剿匪的胜利有多么来之不易。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字子荣,山东牟平人,民国六年(1917年)生。早年间曾前往东北“闯关东”谋生,后因日籍矿主迫害中国劳工而逃亡、返回了关内老家。1945年,刚刚返回山东老家仅两年的杨宗贵参加了八路军。因为年龄偏大,刚刚参军的杨宗贵被组织上“照顾”、安排到了炊事班工作。不久之后,杨宗贵随部开赴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剿匪。
一部《林海雪原》,将许多人物形象都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尤其是,“小白鸽”、“蝴蝶迷”、“座山雕”、“小炉匠”等形象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最让人推崇和称赞的,还得是主人公杨子荣。
虽然,文学作品中的杨子荣形象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但他却是作者曲波根据真实的人物和经历所创作的,并非完全虚构。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历史,还原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杨子荣。
杨子荣(1917年——1947年),山东牟平县嵎岬河村人,原名杨宗贵,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等。因为进山剿匪而牺牲,年仅31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杨子荣的父亲名叫杨世恩,是一个泥瓦匠,长年在外奔波劳碌。母亲宋学芝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农村妇女,在家省吃俭用供杨子荣读书识字。
1929年,实在无资读书的杨子荣开始背井离乡,跟着父亲在外打工,扛大包、锯木头、放木排、当船工等苦力通通都干过。苦难的生活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
1945年8月,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就参加了解放老家牟平城的战斗。之后,他被编入了胶东支队牡丹江二团进行剿匪,因为作战英勇而加入了中国***。不过,一心想要冲锋杀敌的杨子荣,却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炊事班。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杨子荣的形象也人尽皆知,近似于《第一滴血》中兰博的孤胆英雄形象多少让人感觉不太真实。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杨子荣这个人吗,英雄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杨子荣这个人。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人,牟平今天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杨子荣这个名字是1945年参加八路军时自己改的名。
杨子荣的父亲是一个泥瓦匠,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四岁的时候,杨子荣跟随父母闯关东,后来迫于生计,母亲带着他回到山东老家。12岁的时候杨子荣再次闯关东,在丹东打工,干过缫丝,在鸭绿江当过码头工人、苦力,当过伐木工,放过排。充分接触了社会底层,三教九流,江湖庞杂,各式各样的人,杨子荣后来在剿匪中用到的江湖规矩,江湖黑话,就是在此时掌握的。
杨子荣参军后,很快就被派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剿匪,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比如400人抓捕土匪1200多人,100人抓捕土匪400多人。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在海林县(今县级海林市)活捉以“座山雕”为首的土匪。在这场极为经典的剿匪战斗中,杨子荣机智、勇敢、果决、善战、冷静,在***文学作品的渲染下,尤其是不久前在武侠神导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简直就是单刀赴会的关公,亦或是中国版的“兰博”。
杨子荣牺牲是继剿灭威虎山之后,小分队进攻大、小锅盔战斗中,追剿残匪谢文东。当时已将谢匪俘获。杨子荣却不知谢文东的手套***。在谢文东举手投降之时,将手套手***射入杨子荣心脏。杨子荣光荣牺牲。要说拉不开枪栓这样的低级错误,在身经百战的战士里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有谁会相信。其码来说指挥员是负有全部责任的。在战争史上还没有因为枪栓拉不开的先例。谁听过和知道苏联军人拉不开枪栓的战例。
《智取威虎山》让我们认识了杨子荣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他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关于他的故事也是真实的、可信的。那么,历史上的杨子荣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呢?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人。在参加革命后,他更名为杨子荣,这也导致后来我们在寻找他的家人的时候,大费周章。在抗战后,他随部队进入东北,改编到了牡丹江军区。当时,杨子荣所在的部队的首要任务就是肃清当地的土匪。杨子荣与自己的战友们在歼灭了大股土匪后,组建了侦查小分队,深入虎穴,消灭残匪。其中,最为精彩的要属1947年2月6日,杨子荣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了土匪头子座山雕。后来,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电影《林海雪原》。
历史上的杨子荣并没有在活捉座山雕的战斗中牺牲了,而是牺牲在了十几天后的另一场剿匪战斗中。在座山雕这股土匪被消灭后,在牡丹江地区还有郑三炮这股土匪没有消灭。1947年2月22日,杨子荣得到了土匪郑三炮在闹枝沟一带活动的可靠情报。于是,他带着侦查班去侦查消灭这股土匪。
22日当晚,他们在一个打皮子的老人的窝棚休息。由于杨子荣带领的侦查小分队走得太急了,没有带擦***。后来,打皮子的老人提出可以用野猪油擦枪。23日天刚亮,杨子荣他们经过急行军,找到了土匪郑三炮藏匿的窝棚。杨子荣带头冲向了窝棚,其他战士紧随其后,他一脚将门踹开,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随即屋内传来拉枪栓的声音,杨子荣立即扣动匣子枪的扳机就打。
可是没有想到,枪竟然没有打响,再打一枪也没有响,但此时窝棚中土匪的枪响了,杨子荣首当其冲,胸部连中三枪,倒在门口,血流满地,想要说话,但没有等说出来就停止了呼吸。随后,愤怒的战士们冲上来,机枪、***、手榴弹一股脑的招呼,7名匪徒五死一伤一逃。
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不幸牺牲,时年31岁。如果不是枪没有打响,杨子荣很有可能就不会牺牲了,真是令人惋惜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运动损伤名人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运动损伤名人案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ptw.com/post/51698.html